高区妇联从1998年开始启动“社会妈妈”工作,26年来,紧紧围绕和谐高区建设大局,以“社会妈妈”工作为切入点,找准定位,用心工作,“社会妈妈”队伍不断壮大,机制不断健全,品牌效应及社会影响力不断凸显,成为推动和谐高区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共有1400余名爱心个人和集体先后参与过“社会妈妈”活动,累计帮助困境儿童880余名,资助善款善物200多万元。
一、宣传发动
一项慈善公益活动能够不间断地开展26年,而且越做越大,深入人心,靠的就是浓厚的氛围营造和广泛的社会认同。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认同并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区妇联创新渠道,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发动。一是巧用平台。高区妇联在1998年活动启动之初,借助区妇女人才开发促进分会的平台,发展促进分会的5名爱心志愿者;利用威海火炬巾帼流动讲堂的平台,吸收4位专家团成员加入爱心队伍;在区女企业家联谊会成立后,动员女企业家争当“社会妈妈”。二是多交流。区妇联在每年的“三八节”、“六一”儿童节、元旦定期举行“社会妈妈”爱心志愿者牵手感恩互动会,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而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让“社会妈妈”感到欣慰,从而更坚定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发展集体“社会妈妈”。哈工大(威海)船舶工程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等驻区高校,由学院老师带头,带动大学生志愿者成立“社会妈妈”爱心志愿团;高区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驻区国企,以党组织为纽带,发动党员先锋队成为集体“社会妈妈”;捷普电子、联桥集团等区内企业,分别与恒山实验学校、后峰西小学结对,以“社会妈妈”之名,常态化开展爱心资助活动。正是区妇联多年如一日的宣传发动,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为他们提供了奉献爱心的平台。
二、典型带动
做慈善事业,一个人就能点亮一盏灯,一个点就能带动一个面。正是一些社会典型人士的带动,才汇聚了推动“社会妈妈”工作不断发展壮大的正能量。联桥国际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慕镕键、崔月娥夫妇,连续五年资助了7个孩子,其中4个已进入中学,他们承诺只要孩子读书就会一直坚持,直到孩子毕业。创业者赵美娥两年资助了八个孩子,她表示要资助这八个孩子到他们初中毕业。区妇联的3位兼职副主席率先垂范,很好地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人。威高集团前高管周淑华自己资助了4个孩子,并动员新婚的儿子儿媳与两个孩子牵手,还在全集团进行了发动,55名威高集团职工响应倡议共资助58个孩子。
三、活动联动
高区“社会妈妈”工作,不仅关注困境学生、困境家庭,还不断丰富工作内涵,把资助的触角向流动留守儿童延伸。区妇联与区教育局和镇街妇联,对全区小学一年级到初四的流动留守孩子进行了调查摸底,在流动儿童比较集中的恒山实验学校和后峰西小学分别举行了“社会妈妈”爱心志愿者“三八节”牵手感恩互动会暨关爱流动留守儿童活动。每年,“社会妈妈”结对帮扶的困境儿童中,流动留守儿童占比均达到60%以上。
四、机制推动
从活动开展之初,区妇联就抓规范、重细节,形成了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在“社会妈妈”的资格审核把关上,在参与活动前,区妇联都要与“社会妈妈”进行全面沟通,了解其参加这一活动的初衷和经济能力,让真正有爱心、有能力并能坚持下来的爱心人士进入到我们的资源库中。在对困境学生的调查摸底上,通过走访老师、向居民村民调查、社会监督、在学校张榜公示等方式,把真正因病致残致困、遭遇家庭变故、家庭负担重又无力改变现状的困境学生纳入到“社会妈妈”资助范围内,建立了困境学子信息库,对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掌握困境学子的变化情况,随时更新内容。正是这些细致具体的工作,保证了这一慈善公益事业越办越好、越做越大。
五、品牌促动
目前,高区“社会妈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效应不断凸显。一是加入自愿化。“社会妈妈”们大多是主动找到区妇联,参与活动属于完全自愿。二是成份多元化。“社会妈妈”队伍已包括机关干部、女企业家、教师、企业职工、大学生、小学生和企业家家庭等各界爱心人士;三是活动经常化。每年高区妇联都定期举行“社会妈妈”活动的再动员和互动交流,一些集体“社会妈妈”也都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沟通或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四是影响社会化。社会各界加入和准备加入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而且每次活动都得到社会各方面包括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支持。五是资助持续化。“社会妈妈”结对资助,绝大多数能持续到孩子小学毕业或家庭脱贫,有些甚至孩子大学毕业后还保持良好的联系。六是主题多样化。有区妇联统一组织的牵手感恩互动会,也有共同旅游、电话交流、聚餐等形式。哈工大的领导、师生多次为结对的孩子们赠送学习用品、举办文体互动和心智辅导,党员大学生还举办了“亲子校园行”活动。良好的品牌效应,使高区的“社会妈妈”工作越做越大,为和谐高区建设汇聚了一股强大的向善力量。
下一步,高区妇联将按照上级妇联关于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方案的要求,加强与民政、教育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在扩充优化爱心妈妈队伍、精准匹配结对、常态化关爱服务等方面持续用力,创新探索更多结对关爱形式,营造更加浓厚的关爱儿童社会氛围,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